台灣企業IP智財權利金(技術交易)收支 2012年55.3億美金 (科技產業資訊室)
2013年美國發明專利數量成長10%,台灣54家進入Top 1000 (科技產業資訊室)
新創公司募資的困境 (Inside)
Google Will Acquire An Impressive Patent Portfolio From Nest Labs (EnvisionIP)
STPI統計了2008至2013年Q3台灣企業IP智財權利金(技術交易)收入及支出的金額與比例。在2012年,台灣企業智財權利的支出金額,高達46億美金,收入/支出比則是0.20。
這加起來是什麼意思?讓我們從專利的角度來思考一下。
假設你有一個創新的idea,好到你願意辭去穩定的工作自己創業,或是從學校畢業後不進大公司而是自己創業,那這個idea應該是好到一定的程度了吧。如果它真的能轉換成一個business,一個產品,那它應該可以另人驚豔吧。
然後,這種 "讓人願意冒險創業" 的Idea,如果是可專利標的,那應該值得好好的用專利策略來保護吧。
但很抱歉,在台灣,這種 "為了idea而勇於創業" 的人,光是要獲得資金就越來越困難了。大部份的金主,主要投資的標的是接近成熟期的企業,以便早日收割獲利。新創公司連資金取得都有困難了,怎麼可能還花錢在專利上呢?找低價的事務所申請一個台灣專利交差 (比如拿了政府補助,KPI之一是要有專利申請) 已經不錯了!
然而台灣企業還是申請了一堆專利。這些專利所帶來的收入遠低於支出。同一時間,南韓的收支比已經到0.4~0.6了,台灣卻還在0.2左右,而且這個0.2已經是花了好幾年進步的結果了。
類似的狀況,最近剛好有個大新聞,可以拿來當對照組。
Nest Lab最近被Google以32億美金收購。這家公司是2010年才成立的新創公司,第一個產品是牆上的thermostats。這家公司成立才兩年,就在2012年被thermostats的大廠Honeywell提起專利侵權訴訟。面對這個狀況,Nest Lab在策略上作了幾件事。
首先,它找來前蘋果的專利部門主管Richard Lutton Jr.來當法務長。這如果在台灣,應該可以類比成一個新創企業花大錢找周延鵬先生來當法務長,主導專利策略吧。
接著,它在2013年跟Intellectual Ventures簽訂了合作協議。內行人應該就知道,企業跟Intellectual Ventures合作,是有很多可能性的。而這需要有經驗的人來策劃才行。
還有,其實Nest Lab一直在進行自己的專利布局。它的創辦人Tony Fadell在2013年底聲稱,Nest Labs申請了200多件專利。對於一個才成立三年的新創企業而言,這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也許有人會說,Nest Labs是個特例。也沒錯,它被32億美金收購,也是個特例。不過,也許我們可以從這個案子,思考一下以下這個問題:
如果我勇於創新,勇敢到我願意脫離舒適圈創業,那個關於專利策略這檔事,我們是不是該看著人家的狀況,試著重新思考,不要再走台灣十年來的老路線,只思考申請數量?
最後,最近政府開始大力扶植新創企業了。我趁這個機會,跟一些新創企業圈裡的朋友談新創企業的專利策略問題。很遺憾的是,部份這個圈子裡的人,不論是創業者、投資者、還是扶植新創企業者,關於專利策略還是只思考台灣十年來的老路線,只想到申請數量,不願嘗試投資一些新的思考與嘗試。基本上,他們想的是:
新創企業哪有所謂專利策略?專利是有錢人在玩的啦。
對此我只能希望,台灣未來十年不要再重蹈過去的覆轍。能有一些更創新的思維出現,那就萬幸了。能作多少,就作多少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