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Docket (RPX Search)
大立光三年前在美國起訴玉晶光專利侵權的案件,就部分的產品是否有侵權,雙方打到二審,前天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的判決文出籠。就上訴的這部分,大立光敗,玉晶光勝。這個案子值得台灣廠商注意的是,玉晶光在這個上訴案中,主打策略是「我的產品落入了專利範圍,但我沒有侵權」,並且成功。相關議題我們花點時間看一下。
2013年6月4日大立光在北加州聯邦地方法院起訴玉晶光,主張玉晶光生產的八款透鏡侵害其五件美國專利共10項請求項。八款透鏡中,七款是用於蘋果的產品,一款是用於Motorola的產品。
(這張表節錄自北加州地方法院的Order。)
就部分的產品,玉晶光在北加州聯邦地方法院請求法院做出無引誘侵權的Summary Judgment。北加州聯邦地方法院部分准許了玉晶光的請求,認為有部分產品,玉晶光沒有引誘侵權。(另一部分法院覺得還有事實爭議,所以拒絕做出Summary Judgment,交給陪審團認定。) 若對北加州聯邦地方法院的見解有興趣,請參考這個案子的Case Docket,裡面可以找到之前北加州聯邦地方法院的Order。
大立光就沒有引誘侵權的這部分上訴。在上訴過程中,玉晶光並不爭執自己的產品符合大立光申請專利範圍的全部限制條件:
Genius did not dispute that its lenses met every limitation of every asserted claim.(判決文第3頁)
大立光主張引誘侵權的原因,是沒辦法主張直接侵權。除了極少數直接用快遞寄到美國給蘋果的透鏡之外,絕大部分的透鏡,玉晶光是出貨給蘋果在亞洲的供應鏈中的鏡頭模組廠。所以玉晶光沒有直接在美國有製造、使用、銷售、許諾銷售或進口的行為,不構成直接侵權。
(註:關於玉晶光出給亞洲的鏡頭模組廠的產品這部分,到底有沒有直接侵權,地方法院的Order中有討論。不過這不是上訴的爭點,就不介紹了。有興趣者請自行參閱。)
在美國,引誘侵權成立的要件之一,是必須有另外一個人被引誘而直接侵權;如果不存在直接侵權人,那麼也無所謂有引誘侵權人。有人直接侵權,接下來才是討論關於引誘侵權的其他要件是否成立。
大立光主張在美國直接侵害其專利的人是蘋果。針對大立光的這個主張,玉晶光上訴時的防禦方法是,大立光沒有證明蘋果有直接侵權。
Rather, Genius argued there was no induced infringement because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direct infringement by Apple.(判決文第3頁)
所以搞半天,是舉證的問題。
這個舉證的困難點,在於蘋果的供應鏈涉及多家廠商:玉晶光出透鏡給在亞洲的鏡頭模組廠,然後鏡頭模組廠再出鏡頭模組給在亞洲的系統組裝廠,最後系統組裝廠再出整機給蘋果,由蘋果賣給美國的消費者。這個過程中,玉晶光並不是唯一的透鏡供應商,大立光也是,供應量還比玉晶光大。鏡頭模組廠跟系統組裝廠也都不只一家。所以,要建立原料的流向,困難度本來就很高。
而且理論上,大立光一家廠商出的透鏡數量,就大於蘋果在美國銷售的手機與平板的數量。所以,理論上蘋果在美國的產品,有可能全部都用大立光的透鏡,而完全不用玉晶光的透鏡。也就是說,理論上玉晶光的透鏡,在過了兩手之後,有可能全部沒有進到美國。如果是這樣,那蘋果就沒有直接侵權,玉晶光也就沒有引誘侵權了。
所以玉晶光主張,理論上我的透鏡有可能沒有進美國。如果有的話,你要舉證啊。
玉晶光贏了。聯邦巡迴上訴法院認為,在上訴範圍內,就使用玉晶光透鏡且在美國販賣的蘋果產品,大立光「連一台都沒提出證明」;就供應鏈中,鏡頭模組廠跟系統組裝廠關於賣到美國的產品,是怎麼選擇使用哪家透鏡的,大立光也沒有證明:
Conversely, there is no evidence in this record that a single Apple product sold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tained an accused Genius lens. And Largan did not present any evidence from the supply chain to establish what process the module integrators and system integrators used to select lenses in products destined for the United States.(判決文第6頁)
大立光的律師提出的說法,是大立光不需要提出具體證明,因為關於出到美國的產品,蘋果的供應鏈是「隨機選擇」大立光或玉晶光的透鏡。由於是「隨機選擇」,合理的陪審團應該會認定,蘋果在美國的產品採用玉晶光透鏡的比例,等於蘋果在全世界的產品採用玉晶光透鏡的比例,進而認定蘋果在美國有直接侵權:
Largan argues it does not need to identify specific sales in the United States because “Apple’s supply chain randomly selects between Genius’s and Largan’s lenses for shipments to the U.S.” Appellant’s Br. 33. It argues because the supply chain randomly selects lenses, a reasonable jury could find the proportion of Apple phones and tablets sold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Genius lenses is equal to the proportion of Apple phones and tablets sold worldwide with Genius lenses. Therefore, it argues a reasonable jury could find direct infringement by Apple.(判決文第4頁)
關於這點,聯邦巡迴上訴法院認為,你也沒有證明供應鏈是「隨機選擇」啊:
Largan’s theory requires Apple’s supply chain selection to be random, and Largan failed to produce any evidence that it is random.(判決文第4-5頁)
大立光關於「隨機選擇」,提出的證據主要有兩個。首先,大立光提出蘋果公司代表的證詞,證明蘋果並不會追蹤哪個產品用了哪家的透鏡。關於這點,聯邦巡迴上訴法院認為,蘋果不追蹤,並不等同於供應鏈中的廠商就是「隨機選擇」:
Largan attempts to establish randomness through testimony from Apple, but the testimony it cites does not allow the inference that the supply chain is random. Apple’s corporate representative testified that Apple does not track where a given supplier’s lenses are sold. This testimony alone does not prove randomness in the supply chain. Evidence that Apple does not track where a supplier’s lenses are sold is not equivalent to evidence that Apple suppliers treat Largan and Genius lenses interchangeably.(判決文第5頁)
其次,大立光提出了玉晶光員工的證詞,證明玉晶光不會主動避免其透鏡被用在美國的產品上。關於這點,聯邦巡迴上訴法院認為,玉晶光不會主動避免,不代表系統組裝廠就會把有玉晶光透鏡的產品出到美國:
Largan also tries to prove United States sales with evidence that Genius does not actively prevent United States sales. It relies on testimony from Genius employees stating Genius has never instructed Apple not to sell its len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too provides no insight into the behavior of the module integrators or system integrators. That Genius does not restrict where Apple sells its products does not indicate whether the system integrators ship Apple products with Genius lenses to the United States.(判決文第6頁)
講了半天,重點就是大立光關於「隨機選擇」這個主張,沒有提出來自供應鏈 (鏡頭模組廠跟系統組裝廠) 的相關證據,所以沒有辦法證明蘋果在美國的產品有用到玉晶光的透鏡。於是,上訴失敗。
* * *
要證明玉晶光有多少透鏡,被採用在蘋果在美國的產品,其實真的很困難。透鏡這東西,不像晶片,可以打上廠商名稱或型號,也不像某些板件或機構件,可以刻上或印上某些編碼。透鏡出貨後,也許真的很難分辨到底是哪家出貨的吧。
所以,在從透鏡本身難以分辨來源的情況下,要證明透鏡的使用狀況,大立光需要請法院送多張第三方傳票給多家美國境外的鏡頭模組廠跟系統組裝廠,然後嘗試把各家提供的,不同系統的資料想辦法對應起來,以便釐清透鏡的流向。先不提美國法院的傳票送達到亞洲廠商的問題,就算各家亞洲廠商全都願意配合,這也等於是大立光的律師 (這些第三方資料想必是Attorney's Eye Only) 要嘗試在供應鏈中的多家廠商之間,做特定料件的進銷存分析。有經驗的人,應該會了解這個難度吧。這講得簡單,實作起來難度比天高啊。
從地方法院的Order來看,關於引誘侵權,之前在地方法院爭執的重點,其實並不是蘋果的直接侵權,而是另外一個主觀要件:玉晶光對侵權的認識 (Knowledge)。雙方花了很多心力,針對玉晶光是否成立Willful Blindness在進行攻防。也許這影響了當初在證據發現過程中,各個法律要件所佔的時間比重也不一定。在有限的時間內,也許關於引誘侵權的證據發現,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Willful Blindness的攻防,其他部分花的時間就相對較少了也不一定。這就真的不知道當年是發生甚麼事了。
最後,也許大立光可以考慮,想個辦法日後可以從透鏡本身就可以分辨來源?當然這也會降低其競爭對手日後告大立光專利侵權的舉證難度就是。也許大家可以從專利訴訟舉證的觀點,思考「商品來源標示」這個問題。考慮看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