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5月8日 星期日

新創公司的專利戰爭故事:Honeywell v. Nest Labs

Google And Honeywell Put To Rest Patent Dispute Over Nest Thermostat (http://www.forbes.com/,May 6, 2016)

Case docket: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v. Nest Labs, Inc. et al (search.rpxcorp.com)

Nest Labs的介紹 (Wikipedia)


就控溫器的專利訴訟,Nest Labs上週與Honeywell和解了。這個新創公司成立第二年,就被同產品線最大的對手告,居然能撐到現在,還以交互授權收尾,真不容易。很多新創公司應該是早早就投降了吧。

這個訴訟背後,除了大筆資金支撐之外,還可以觀察到不同公司的專利策略,包括了拖垮被告的訴訟策略、人才雇用、籌備銀彈、買專利、以專屬授權專利起訴、自有專利申請策略、專利提升公司估值、交互授權和解訴訟等等。真是個完整的專利戰爭故事。

以下依時間順序編排,簡單整理,供有興趣者參考。


May 25, 2010

Nest Labs成立。創辦人是兩位從蘋果離開的工程師Tony Fadell與Matt Rogers。Tony Fadell比較有名,他是iPod的設計師。

October 25, 2011

Nest Labs發表第一款學習型智慧型控溫器,零售價249美金。發表之後立刻被瘋狂預購,逼得Nest Labs只好關閉自家的線上預購網頁,而且預計會關到2012年。

February 6, 2012 (拖垮被告的訴訟策略)

Honeywell起訴Nest Labs專利侵權。同案被告還有零售商Best Buy。在自家產品可能也透過Best Buy銷售的情況下,Honeywell還是把Best Buy拖下水的原因,除了對Best Buy施壓讓Nest Labs的產品下架之外,還有可能是墊高Nest Labs這家新創公司處理這件訴訟的成本。Nest Labs除了自己燒律師費之外,很可能還要擔保Best Buy,這樣光訴訟的費用可能就拖垮Nest Labs了。

Nest Labs跟Best Buy找的律師都是Fish and Richardson的律師,原因可能就是因為Nest Labs需要依合約就專利侵權擔保Best Buy,所以乾脆找同一個律師,方便Nest Labs一起買單。

April 12, 2012 (人才雇用)

Nest Labs 延攬前蘋果專利部門大主管Richard Lutton加入。Richard Lutton於2001年加入蘋果,在蘋果待了十年,歷經iPod、iPhone跟iPad的開發過程,戰功彪炳。他說他加入Nest Labs,原因不是來處理專利訴訟,而是來 "打造一個偉大的公司"。

台灣新創公司如果在美國被告專利侵權,應該沒有任何一家會想到延攬這種大將來正面迎戰吧。從另一個角度想,應該也沒有大將會去這種新創公司吧。大部分的人會覺得,在大公司發展才安穩,小公司玩不起專利戰爭的,風險太高。Richard Lutton的決定,在美國會被視為英雄,在台灣......會被當成傻子吧。

Jan 29, 2013 (籌備銀彈)

Nest Labs募資八千萬美金,Google Venture領投。這時Nest Labs仍然只有控溫器這個產品,其他產品都還在想像中。牆上裝的控溫器可以募到25億台幣,也算這家公司厲害了。

然後它要打專利訴訟,銀彈大概也夠了。相關的法律費用,Tony Fadell應該有記得編在募資的金額中。

May 14, 2013

Allure Energy起訴Nest Labs專利侵權。系爭專利US 8,442,695的領證日是2013年5月14日......沒錯,就是起訴的同一天。看來Allure Energy真的迫不及待要告Nest Labs專利侵權。

Allure Energy從2009年開始研發控溫器,2010年才設立公司行銷產品Eversense。所以其專利的優先權日是2009年,等到專利獲證起訴Nest Labs時,它自己也還算是個新創公司。Allure Energy把它的專利清單放在網站上,目的應該跟美國專利法287條有關吧,有興趣者可以去看看。

September 11, 2013 (買專利)

Nest Labs與Intellectual Ventures ("IV") 簽約,加入其 "IP for Defense" 方案 (這方案2011年時緯創加入過華映也加入過)。理論上這讓Nest Labs可以用Intellectual Ventures的專利來反訴,不過實務上操作應該沒有那麼簡單。

如果是跟IV買斷專利,那沒必要那麼複雜,直接買斷就好,不用弄甚麼特別方案。如果是 "借" 專利,那可能要小心操作。HTC之前就借過Google的專利來對抗蘋果,結果第一關當事人適格性就出問題 (若有興趣了解,請看這邊)。這還是2012年的事。

無論如何,新創公司在自己申請專利來不及的情況下,拿錢直接買或借專利,都是可以考慮的策略。

November 4, 2013 (以專屬授權專利起訴)

BRK Brands起訴Nest Labs專利侵權。BRK主張的六件專利中,只有一件BRK自己是專利權人,其餘五件 (通稱為"Morris專利") BRK都是專屬被授權人。

這個策略值得台灣新創公司,尤其是從學校出來的新創公司參考。這在美國其實司空見慣,許多新創公司一開始都沒有自己的專利,都是獨家授權別人的專利,然後將專利商品化。當然......這說的簡單,做起來很不簡單。

December 11, 2013 (自有專利申請策略)

Tony Fadell在法國受訪時說,Nest Labs "專利獲證了100件,申請了200件,還有200件準備要去USPTO申請"。

考慮這個專利申請的成本,很難想像只成立三年的公司,會申請這麼多件專利。這也許是因為它從小就被大人用專利猛打吧。

話又說回來,在台灣如果有人要募資幾千萬台幣,理由是 "要去申請兩百件美國專利",不知道有沒有人會投錢?應該會覺得來募資的人是騙子或想太多吧。

January 1, 2014 (專利提升公司估值)

Google以3.2B併購Nest Labs。雖然Nest Labs不錯,但許多人質疑,為什麼Google要用那麼多錢來買?原因究竟是甚麼?

有媒體分析,可能是因為Nest Labs建置的專利資產。Google自己關於智慧家電的專利不足,Nest Labs由Richard Lutton花了大錢建置的專利資產,剛好可以互補。

這個經驗當然可以參考,不過當年的氛圍,是專利價值很高,幾件昂貴的專利交易,比如2011年的4.5B北電專利交易案2013年的500M柯達專利交易案等,大概都在那之前幾年完成。現在的專利價值,有可能不像當年那麼高了,比如北電那批專利,後來2014年年底再轉手給RPX時,就只賣900M (不過當然專利件數不一樣了)。

May 6, 2016 (交互授權和解訴訟)

Honeywell 跟 Google (Nest Labs現在的母公司) 就控溫器的專利訴訟和解。據新聞稿指出,雙方達成了專利交互授權。

Nest Labs的專利,看來是真的有用,而且能做的幾乎都做了。當然,有資金支撐是重點。往後關於專利策略問題,如果錢不是問題,就來這邊找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