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ent News of the Day:
Intellectual Ventures sues Canon, Ricoh over printer tech (CNet)
起訴狀在這 (PriorSmart)
US 6650432 Assignment Records (USPTO Assignment Database)
US 6130761 Assignment Records (USPTO Assignment Database)
著名的Patent Aggregator,Intellectual Ventures ("IV"),在美國又提起專利訴訟了。案件本身沒有什麼特別的,不過專利的來源值得注意。
在IV這波起訴的專利中,有兩篇是來自台灣公司。US 6650432的原始受讓人是 "UMAX DATA SYSTEMS, INC.",這應該是力捷電腦吧。另一篇US 6130761的原始受讓人是 "PRIMAX ELECTRONICS LTD.",這應該是致伸科技。
兩件專利的讓與歷史差不多:US 6650432在2005年7月6日輾轉讓與給 "TRANSPACIFIC IP, LTD." (我個人猜想,它可能是宇東集團在台灣的分公司)。接著在2009年,這個專利再被轉讓給 "TRANSPACIFIC SYSTEMS, LLC",2013年轉讓給 "TITUSVILLE CANAVERAL LLC",一天之後再轉讓給 "INTELLECTUAL VENTURES I LLC"。
US 6130761則是在2006年6月26日讓與給 "TRANSPACIFIC PLASMA, LLC",(它的登記地址跟 "TRANSPACIFIC IP, LTD." 很近,都在敦化北路上)。接著在2013年,這個專利再被轉讓給 "GIZMODO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並在一天之後 (跟US 6650432同一天,2013年2月14日情人節) 再轉讓給 "INTELLECTUAL VENTURES I LLC"。
從以上這個歷史紀錄,可以看的出來:
(1) 台灣廠商早就在進行處份專利的動作了,只是公開資訊很少揭露而已。
(2) IV的專利轉讓動作,比一般想像的複雜。它們會成立許多的紙上公司,作專利的整理與移轉。其最終目的之一,是把類似的專利轉給同一公司,以便提起訴訟。
(3) TRANSPACIFIC IP 看起來跟IV的關係相當密切,至少是合作夥伴。
以上謹提供作為參考。
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Asustek hit a home run at CAFC!
Opinion: Phillip M. Adams v. Asustek (Fed. Cir. March 18, 2013)
昨天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針對Phillip M. Adams v. Asustek 的專利侵權案作出了判決。基本上Asustek在所有的爭點上都獲勝。以下是各爭點的摘要:
1. Evidence Spoilation -- Reversed
猶他州地方法院在2010年9月27日作出裁定,認為華碩未交出10年前的 "IFDC.exe" 的原始碼,是不當的銷毀證據,並因此處罰華碩。
關於這點,CAFC認為美國第10巡迴區關於銷毀證據的處罰有兩個要件:
2. Denying JMOL of Non-infringement -- Reversed
原告主張華碩侵權的事實可以分成兩部份:大約2000年時華碩的測試行為 (跟上面的 "IFDC.exe" 相關),以及華碩主機板的認證測試 (certification testing) 行為。
關於第一部份,本案原告起訴華碩的時間點是2007年5月3日。依美國專利法第286條,原告無法請求超過起訴時間六年以前的救濟。所以,就2000年時華碩的測試行為,無法成為地方法院認定構成侵權的依據。
關於第二部份,CAFC認為證據並未顯示認證測試的行為構成侵權。就算構成,"認證測試" 只是 "提供資訊 (production of evidence)" ,亦即提供華碩主機板是否符合安規等規定的資訊而已。而提供資訊這個動作,並不是美國專利法271(g) 的 "製造",所以無侵權問題。
基於以上兩點,CAFC認為地院不應該拒絕華碩的post-verdict motion for JMOL。相關的內容請參考判決文的第11-14頁。
3. Dismiss of Plaintiff's trade secret claim -- Affirmed
這邊的推論較長,但結論很簡單:CAFC認為原告關於營業祕密的侵害已罹於時效 (三年)。所以地院拒絕審理是正確的。
4. Denying Attorney Fees -- Affirmed
基於華碩未交出 "IFDC.exe" 的原始碼被地院處罰,原告進一步要求華碩支付其律師費。地院基於已經處罰華碩了,所以沒有同意原告此一進一步的要求。
CAFC認為法院本來就可以針對同一個行為的不同處罰作出不同的決定,沒有濫用裁量的問題。再加上CAFC根本就認為華碩沒侵權,原告根本就不再是勝訴方了。因此,CAFC支持地院拒絕原告此一要求的決定。
==========
這個案子只能用天外飛來橫禍形容。從判決文就可以看的出來,原告幾乎所有的主張,其實都很明顯地沒有理由。但在猶他州地院,華碩不但被處罰,居然最後還被陪審團判敗訴,只能說很倒楣。華碩在CAFC拿到一個全勝判決,其實並不意外,只是要拿到這個判決,訴訟成本很貴就是了。幸好華碩還有錢能打下去,要是一般公司,恐怕就選擇付錢和解了事了吧。
==========
昨天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針對Phillip M. Adams v. Asustek 的專利侵權案作出了判決。基本上Asustek在所有的爭點上都獲勝。以下是各爭點的摘要:
1. Evidence Spoilation -- Reversed
猶他州地方法院在2010年9月27日作出裁定,認為華碩未交出10年前的 "IFDC.exe" 的原始碼,是不當的銷毀證據,並因此處罰華碩。
關於這點,CAFC認為美國第10巡迴區關於銷毀證據的處罰有兩個要件:
(1) a party has a duty to preserve evidence because it knew, or should have known, that litigation was imminent, and
(2) the adverse party was prejudiced by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vidence.”地方法院在這邊犯了很簡單的錯誤:沒有審酌華碩是否有 "bad faith" (也就是上面的第一個要件)。因此,CAFC推翻了地院對華碩的處罰。
2. Denying JMOL of Non-infringement -- Reversed
原告主張華碩侵權的事實可以分成兩部份:大約2000年時華碩的測試行為 (跟上面的 "IFDC.exe" 相關),以及華碩主機板的認證測試 (certification testing) 行為。
關於第一部份,本案原告起訴華碩的時間點是2007年5月3日。依美國專利法第286條,原告無法請求超過起訴時間六年以前的救濟。所以,就2000年時華碩的測試行為,無法成為地方法院認定構成侵權的依據。
關於第二部份,CAFC認為證據並未顯示認證測試的行為構成侵權。就算構成,"認證測試" 只是 "提供資訊 (production of evidence)" ,亦即提供華碩主機板是否符合安規等規定的資訊而已。而提供資訊這個動作,並不是美國專利法271(g) 的 "製造",所以無侵權問題。
基於以上兩點,CAFC認為地院不應該拒絕華碩的post-verdict motion for JMOL。相關的內容請參考判決文的第11-14頁。
3. Dismiss of Plaintiff's trade secret claim -- Affirmed
這邊的推論較長,但結論很簡單:CAFC認為原告關於營業祕密的侵害已罹於時效 (三年)。所以地院拒絕審理是正確的。
4. Denying Attorney Fees -- Affirmed
基於華碩未交出 "IFDC.exe" 的原始碼被地院處罰,原告進一步要求華碩支付其律師費。地院基於已經處罰華碩了,所以沒有同意原告此一進一步的要求。
CAFC認為法院本來就可以針對同一個行為的不同處罰作出不同的決定,沒有濫用裁量的問題。再加上CAFC根本就認為華碩沒侵權,原告根本就不再是勝訴方了。因此,CAFC支持地院拒絕原告此一要求的決定。
==========
這個案子只能用天外飛來橫禍形容。從判決文就可以看的出來,原告幾乎所有的主張,其實都很明顯地沒有理由。但在猶他州地院,華碩不但被處罰,居然最後還被陪審團判敗訴,只能說很倒楣。華碩在CAFC拿到一個全勝判決,其實並不意外,只是要拿到這個判決,訴訟成本很貴就是了。幸好華碩還有錢能打下去,要是一般公司,恐怕就選擇付錢和解了事了吧。
==========
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與Patent Troll問題相關的網路文章 (含SHIELD ACT相關評論)
這裡收集與Patent Troll問題相關的網路文章,包括與美國SHIELD Act相關者。有空的時候再來慢慢整理內容。
Glenn G. Lammi, A Judicial Solution To Non-Practicing Patent Holders' Suits Vs. End Users?, http://www.forbes.com/, May 9, 2013
Mark Hachman , Inside The Mind of A Patent Troll: If It's Legal, It Must Be OK, http://readwrite.com/, May 3, 2013
Scott Shane, How to Neuter Patent Trolls, http://www.businessweek.com, March 26, 2013
Michael Risch, Why We Can’t Afford to Blame the Trolls for the Patent Problem ,Wired.com, March 15, 2013
Adam Mossoff, The SHIELD Act: When Bad Economic Studies Make Bad Laws, http://truthonthemarket.com, March 15, 2013
Gene Quinn, Chief Judge Rader Speaks Out About Patent Litigation Abuse, http://www.ipwatchdog.com, February 28, 2013
Glenn G. Lammi, A Judicial Solution To Non-Practicing Patent Holders' Suits Vs. End Users?, http://www.forbes.com/, May 9, 2013
Mark Hachman , Inside The Mind of A Patent Troll: If It's Legal, It Must Be OK, http://readwrite.com/, May 3, 2013
Scott Shane, How to Neuter Patent Trolls, http://www.businessweek.com, March 26, 2013
Michael Risch, Why We Can’t Afford to Blame the Trolls for the Patent Problem ,Wired.com, March 15, 2013
Adam Mossoff, The SHIELD Act: When Bad Economic Studies Make Bad Laws, http://truthonthemarket.com, March 15, 2013
Gene Quinn, Chief Judge Rader Speaks Out About Patent Litigation Abuse, http://www.ipwatchdog.com, February 28, 2013
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
關於 SHIELD ACT 2013
2013年2月版的SHIELD 2013法案原文 (EFF Website)
針對Patent Troll的問題,美國國會眾議員Mr. DeFazio在2013年2月重新提出了其在2012年提過的SHIELD (Saving High-Tech Innovators from Egregious Legal Disputes Act of
2013) 法案。這個2013年的版本跟2012年的版本很不一樣。如果您對SHIELD法案內容的認知還停留在那個問題很多的2012年版,那麼您可能要重新看一下了。
這個版本的重點,是定義了 "非patent troll" 的三種實體:
- 原始發明人,這包括原始的受讓人;
- 利用專利的人,即有實質投資以生產或銷售專利權所涵蓋的產品的人;以及
- 大學與技轉組織,即符合20 U.S.C. 1001第101條定義的實體,以及為這種實體的技術進行商業化的技術移轉組織。
如果不符合這三種實體的任何一種,那麼在專利訴訟中,主張專利無效或不侵權的當事人,就可以聲請法院裁定如果其勝訴,對造應負擔其律師費。此外,法院也應要求該對造提供擔保,金額由法院決定。
這個版本還是有很多問題。比如,所謂 “exploitation of the
patent through production or sale of an item covered by the patent”,由於理論上只有在美國製造或販賣的產品,才有被美國專利涵蓋的可能,所以一家公司如果買來一個在台灣、大陸與美國取得專利的專利家族,然後只在台灣與大陸製造或販賣相關產品,那麼它在美國主張專利權時,很可能會被認定為並非是利用專利的人 (他沒有在美國利用“美國”專利)。由於它也不是原始受讓人或大學技轉組織,它在美國就變成patent troll了。
然而,那個在美國的被告,可能在美國製造後,產品賣到大陸去與原告競爭。專利權人只因為沒有在美國製造與販賣,它在美國訴訟就必須押擔保金,並且在敗訴後負擔對方律師費。這似乎不太合理。
這邊所謂 “ exploitation”,在著名的美國關稅法第337條,也有類似的用語,而且之前還爭執過這個用語的意義 (比如這個案子,從第7頁開始)。所以 “ exploitation”應該如何解釋,值得注意。
此外,"非patent troll" 的三種實體似乎不包括研究機構,也不確定是否包括海外的大學。如果真的都不包括,那麼比如台灣的工研院 (請參考這則新聞)、澳洲的CSIRO (請參考ArsTechnica的這篇文章)、日本的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請參考這篇) 等,以後到美國提專利訴訟就都要押擔保金了。
當然這個法案只是草案,連委員會討論都沒過。不過其後續發展,值得注意。此外,我們也可以思考一下它的基本理念,是否就是專利制度針對patent troll問題的解藥呢?大家想想看吧!
以下提供SHIELD 2013原文重點供參。
===========
§ 285A. Recovery of litigation costs
(a) IN GENERAL.—In an action involving the validity or
infringement of a patent—
(1) a party asserting
invalidity or noninfringement may move for judgment that the adverse party does
not meet at least one of the conditions described in subsection (d);
(2) not later than 90 days
after a party has moved for the judgment described in paragraph (1), the
adverse party shall be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to prove such party meets at
least one of the conditions described in subsection (d);
(3) as soon as practicable
after the adverse party has been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to respond under
paragraph (2), but not later than 120 days after a party has moved for the
judgment described in paragraph (1), the court shall make a determination whether
the adverse party meets at least one of the conditions described in subsection
(d); and
(4) notwithstanding section
285, the Court shall award the recovery of full costs to any prevailing party
asserting invalidity or noninfringement, including reasonable attorney’s fees,
other than the United States, upon the entry of a final judgment if the court
determines that the adverse party did not meet at least one of the conditions
described in subsection (d), unless the court finds that exceptional circumstances
make an award unjust.
(b) BOND REQUIRED.—Any party that fails to meet a
condition under subsection (a)(3) shall be required to post a bond in an amount
determined by the court to cover the recovery of full costs described in
subsection (a)(4).
(c) TIMING AND EFFECT OF PENDING MOTION.—
With respect to any motion made pursuant to subsection (a)(1)
the following applies:
(1) In the case of a motion
that is filed before the moving party’s initial disclosure are due—
(A) the court shall limit any
discovery to discovery that is necessary for the disposition of the motion; and
(B) the court may delay issuing
any scheduling order until after ruling on the motion.
(2) In the case of a motion
that is filed after the moving party’s initial disclosures are due the court
may delay ruling on the motion until after the entry of final judgment.
(3) In the case of a motion
that is filed after the entry of final judgment, any such motion must be
combined with a motion for fees to the prevailing party.
(d) CONDITION DEFINED.—
For purposes of this section, a ‘condition’ means, with
respect to the party alleging infringement, any of the following:
(1) ORIGINAL INVENTOR.—Such party
is the inventor, a joint inventor, or in the case of a patent filed by and
awarded to an assignee of the original inventor or joint inventor, the original
assignee of the patent.
(2) EXPLOITATION OF THE
PATENT.—Such party can provide documentation to the court of substantial
investment made by such party in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patent through
production or sale of an item covered by the patent.
(3) UNIVERSITY OR TECHNOLOGY
TRANSFER ORGANIZATION.—Such party is—
(A) an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s that term is defined in section 101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Act
of 1965 (20 U.S.C. 1001); or
(B) a technology transfer
organization whose primary purpose is to facilitat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technology developed by one or mor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引誘侵權與網路專利撰寫:Move Inc v. Real Estate Alliance Ltd (Fed. Cir. March 4, 2013)
Move, Inc. v. Real Estate Alliance Ltd 判決文 (Fed. Cir., March 4, 2013)
US Patent 5,032,989 (Google Patent)
Real Estate Alliance Ltd. ("REAL") 擁有美國第5,032,989號專利,跟在電腦上以可縮放的地圖來查詢不動產位置的技術相關。2007年Move, Inc. ("MOVE") 請求法院確認REAL的專利無效,REAL則反訴MOVE專利侵權,雙方就這樣開打了。
這個專利的 Claim 1 如下:
聯邦巡迴上訴法院確認了地院的沒有直接侵權見解。但是,聯邦巡迴上訴法院認為,即使沒有人直接侵權,還是應該要判斷是否成立引誘侵權 (induce infringement)。這是因為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去年在Akamai案中,建立了一個新的原則:引誘侵權不以有人直接侵權為要件 (關於Akamai案的介紹請看這邊)。
所以,這個claim的8個步驟,有可能是6個由電腦系統執行,2個由 "人" ,也就是使用者執行。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將本案發回地院,要求地院依去年新的Akamai案的見解,判斷是否成立引誘侵權。
==================
這是一個跟網路相關的軟體專利。網路相關的專利有個特點,就是method claim不好寫。由於各個步驟可能有不同端執行,一不小心就會寫成沒有人會直接侵權。
為了降低這個風險,在寫method claim的時候,通常需要思考 "怎麼寫才會被解釋成所有的步驟都由一端完成",這樣主張直接侵權會比較容易。
比如說,以本案的claim為例,如果把原本的:
同樣的事情,只是寫作的用語修改,就會影響到直接侵權是否成立。這真的就直接跟專利工程師的claim drafting能力有關了。
自從Akamai案之後,可能有人覺得網路專利變好寫了。反正只要所有的步驟都有被執行就好,不需要是由同一個實體執行。但不要忘了,引誘侵權除了各步驟都符合之外,還要加上 "知悉專利存在" 跟 "有引誘的行為" 兩個要件。原告要額外證明這兩個要件,也是不容易的。
此外,Akamai案的移審請求已經到了聯邦最高法院囉。如果聯邦最高法院受理,那 "引誘侵權不以有人直接侵權為要件" 這個見解就可能會被推翻了。
所以寫claim還是用風險比較低的方法寫,讓專利權人日後可以主張直接侵權吧。
==================
US Patent 5,032,989 (Google Patent)
Real Estate Alliance Ltd. ("REAL") 擁有美國第5,032,989號專利,跟在電腦上以可縮放的地圖來查詢不動產位置的技術相關。2007年Move, Inc. ("MOVE") 請求法院確認REAL的專利無效,REAL則反訴MOVE專利侵權,雙方就這樣開打了。
這個專利的 Claim 1 如下:
1. A method using a computer for locating available real estate properties comprising the steps of:地方法院判決沒有直接侵權,原因是MOVE的系統並不會進行步驟 (c) 與 (f) 的 "selecting" 步驟 -- 這個動作是系統的使用者進行的。因此,全要件原則不符合。
(a) creating a database of the available real estate properties;
(b) displaying a map of a desired geographic area;
(c) selecting a first area having boundaries within the geographic area;
(d) zooming in on the first area of the displayed map to about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st area to display a higher level of detail than the displayed map;
(e) displaying the first zoomed area;
(f) selecting a second area having boundaries within the first zoomed area;
(g) displaying the second area and a plurality of points within the second area, each point representing the appropriate geographic location of an available real estate property; and
(h) identifying available real estate properties within the database which are located within the second area.
聯邦巡迴上訴法院確認了地院的沒有直接侵權見解。但是,聯邦巡迴上訴法院認為,即使沒有人直接侵權,還是應該要判斷是否成立引誘侵權 (induce infringement)。這是因為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去年在Akamai案中,建立了一個新的原則:引誘侵權不以有人直接侵權為要件 (關於Akamai案的介紹請看這邊)。
所以,這個claim的8個步驟,有可能是6個由電腦系統執行,2個由 "人" ,也就是使用者執行。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將本案發回地院,要求地院依去年新的Akamai案的見解,判斷是否成立引誘侵權。
==================
這是一個跟網路相關的軟體專利。網路相關的專利有個特點,就是method claim不好寫。由於各個步驟可能有不同端執行,一不小心就會寫成沒有人會直接侵權。
為了降低這個風險,在寫method claim的時候,通常需要思考 "怎麼寫才會被解釋成所有的步驟都由一端完成",這樣主張直接侵權會比較容易。
比如說,以本案的claim為例,如果把原本的:
(c) selecting a first area having boundaries within the geographic area;
("select" 這個動作是人在作的)改成:
(c) receiving a selection of a first area having boundaries within the geographic area;
("receive" 這個動作是電腦系統作的)會不會好一點呢?
同樣的事情,只是寫作的用語修改,就會影響到直接侵權是否成立。這真的就直接跟專利工程師的claim drafting能力有關了。
自從Akamai案之後,可能有人覺得網路專利變好寫了。反正只要所有的步驟都有被執行就好,不需要是由同一個實體執行。但不要忘了,引誘侵權除了各步驟都符合之外,還要加上 "知悉專利存在" 跟 "有引誘的行為" 兩個要件。原告要額外證明這兩個要件,也是不容易的。
此外,Akamai案的移審請求已經到了聯邦最高法院囉。如果聯邦最高法院受理,那 "引誘侵權不以有人直接侵權為要件" 這個見解就可能會被推翻了。
所以寫claim還是用風險比較低的方法寫,讓專利權人日後可以主張直接侵權吧。
==================
2013年3月2日 星期六
News: Apple v. Samsung: Judge orders new trial on some damages, cuts award by $450M
Patent News of the Day:
Apple v. Samsung: Judge orders new trial on some damages, cuts award by $450M (CNet)
ORDER原文 (Scribd)
昨天San Jose的高法官針對Apple v. Samsung案的損害賠償的計算作出了裁定。在原本陪審團算出的金額 $1,049,423,542 之中,$598,908,892保留,$450,514,650需要重新開庭審理。需要重新開庭的主要原因,是由於notice date的認定錯誤,導致部份產品的損害賠償計算的時間區間不對,需要重算。
只因為 "損害賠償到底應該哪一天起算" 這個問題,就要重新開庭 (然後又燒一堆律師費),看來損害賠償的計算,真的是很麻煩。
下表是ORDER的重點內容整理,謹供參考。這個ORDER的原文,整理了各種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還有表格,值得一讀喔。
Apple v. Samsung: Judge orders new trial on some damages, cuts award by $450M (CNet)
ORDER原文 (Scribd)
昨天San Jose的高法官針對Apple v. Samsung案的損害賠償的計算作出了裁定。在原本陪審團算出的金額 $1,049,423,542 之中,$598,908,892保留,$450,514,650需要重新開庭審理。需要重新開庭的主要原因,是由於notice date的認定錯誤,導致部份產品的損害賠償計算的時間區間不對,需要重算。
只因為 "損害賠償到底應該哪一天起算" 這個問題,就要重新開庭 (然後又燒一堆律師費),看來損害賠償的計算,真的是很麻煩。
下表是ORDER的重點內容整理,謹供參考。這個ORDER的原文,整理了各種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還有表格,值得一讀喔。
訂閱:
文章 (Atom)